牢记嘱托 强国有我——长旅师生同上“新闻现场”思政课

时间:2024-03-15 供稿单位:党委宣传部 马克思主义学院 撰稿人:黄群 摄影:党委宣传部 审核人: 浏览:296

在“3·18”重要讲话发表五周年之际,由吉林省教育厅联合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新华社吉林分社打造的“新闻现场”思政课于313日下午在新华社现场云平台上线播出。一汽集团解放事业部技术工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冯斌,一汽研发总院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杨永修,一汽研发总院副院长、智能网联开发院院长周时莹等专家代表和新华社记者,通过“老师讲、代表谈、记者说”的新颖形式,为师生带来一场生动的思政大课。

学校师生积极收看直播,认真聆听,500余人同上这堂思政大课,广大青年学生在共情与共鸣、触动与感动中,牢记总书记嘱托,坚定理想信念,积累真知真学,锤炼过硬本领,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学校师生同上“新闻现场”思政课

师生积极收看直播,认真聆听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室主任 赵敏

这次授课很有意义,让我感受到了一汽人代代传承不屈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孔洁老师从历史之问、实践之问、理论之问、时代之问四个层次设计了一场深入社会生活的别开生面的思政课。主题非常契合当下大学生的心理变化,理想与现实是应然与实然之间的矛盾,让同学们从劳动模范冯斌、杨永修和周时莹等专家代表身上真切地看到了什么是艰苦奋斗、什么是攻坚克难。

形势与政策教研室主任 杨芳硕

今天和同学们一起观看了“新闻现场”思政课,这节课从历史之问、实践之问、理论之问、时代之问四个方面共同探讨了理想如何变为现实。作为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也要讲好吉林故事,用身边的案例鼓励学生勇敢面对人生的挑战和机遇,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主任 刘露遥

本节课程带我们来到新中国汽车工业的起点——中国第一汽车集团,以中国人的百年汽车梦为切入点,探寻理想是何以变成现实的。通过“老师讲、代表谈、记者说”的新颖形式,发出了历史之问、实践之问、理论之问、时代之问。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更深切地感受到了伟大事业的成就不是一朝一夕,而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坚毅前行得来的,激励了我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增强责任意识,勇于担当,为长旅的发展、为实现我们的中国梦添砖加瓦。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孙小茹

和学生一起收看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政课,一起探讨学习“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怎么办?这一问题。在课后,我与学生再次探讨了这个话题,学生们感触很深,也很喜欢这种授课方式,这使我颇受启发。思政课不应该是教条的,大思政课要“大”在授课内容的广泛、教学方式的多元以及教学人员的多样,本堂“新闻现场”思政课就将这些很好地体现了出来。

这堂精彩的思政课让我有如下思考:第一,思政课的内容设计要紧密围绕学生困惑。第二,思政课堂上要充分发挥主体间性,重视调动学生积极性。第三,思政课要重视实践教学的作用。第四,思政课要善于挖掘和运用身边的例子。

外国语学院俄语专业学生 苗瑾璐

冯斌、杨永修、周时莹等专家代表对梦想的坚持不懈,矢志不渝的持续奋斗精神让我印象深刻。一汽的出现,源于围绕在中国人心头的百年汽车梦,解放牌汽车的出现,创造了历史奇迹。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要不负韶华、脚踏实地,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外国语学院日语专业学生 杨蕊

今天的思政课,给我感受最深的一句话是“在奋斗后获得幸福,但奋斗的过程也是幸福的”。我们肩负着祖国的未来,我们要脚踏实地、努力奋斗、一心钻研、勇于创新,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守住初心,砥砺向前,努力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国际交流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 李雨璁

 大学生活,理想与现实的交织。我们渴望知识的海洋,期待未来的辉煌。视频通过冯斌、杨永修、周时莹的分享证明了即使身处于非理想的条件下也能在逆境中崛起。使我懂得了理想与现实不再是对立,而是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国际交流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 辛狄轩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老一辈的责任心与使命感在不停的激励、鼓舞着我们。努力不一定成功,放弃就注定失败。每一件事的成功不是巧合、不是幸运,而是矢志不渝奋斗的结果,是日夜不停努力的结果。

人工智能学院网络工程专业学生 王伟

吃苦和奋斗是成功之路上必不可少的品质。只有经历过艰苦的磨练和奋斗,我们才能更好地成长和进步,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梦想。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我们不怕吃苦,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克服这些困难,取得最终的胜利。因此,我们应该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为未来的挑战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