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注意的问题
发布人:教学质量监督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3-03-26   浏动态览次数:10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宪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能力要求、素质体现、培养特色、课程体系、培养环节、考试考核办法、质量标准等,均由人才培养方案来规定。因此,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一、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性

1.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规格以及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是学校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教学文件;是学院内涵建设中专业建设里最核心的一项工作;同时它也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可以说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制订,既是学院所有改革与建设工作的“总纲”,也是专业建设能否取得实效的基础性工作和能否取得事半功倍效果的根本保证。

2.人才培养方案是师资、校内外实训基地等教学条件建设的前提。

3.人才培养方案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依据。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关系到培养的人才质量(培养什么样的人、是否是社会需要的人),关系到专业的特色怎样(有没有特色),因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质量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

二、当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修订工作存在的问题

1.教育理念落后,不能与时俱进

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相当多的高校的主要任务不再是培养社会精英,而是培养合格的普通劳动者,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这种变化,让部分出身于培养精英的研究型大学的教师大惑不解,或心生抵触。他们以研究型大学为参照,总是认为现在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越来越低。这种思想认识体现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就是无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际发展趋势,也是无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仍以培养精英人才为中心来设计人才培养计划,认为学时、学分越多,学生学习到的东西越多、质量标准越高,完全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和时间。且这些过多的学时、学分几乎完全被理论课占有,实践教学分量很轻,明显是欲将学生培养成为理论工作者,而不是实际工作者。

2.脱离学校实际,照抄照搬

有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某大学抄袭,这种照抄照搬没有对本校的实际进行认真的研究和分析。你这所大学是与重点大学一样培养研究型人才吗?你与重点大学的生源一样吗?你为什么要办这个专业?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这个专业的人才素质要求是什么?本校为满足专业人才素质要求能提供什么样的条件?不认真研究和分析这些情况,不可能制定出符合本校实际的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

3.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照抄照搬其它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有的空话多、虚话多,甚至不着边际,比如有的说本专业“培养高级人才”,有的说“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有的说“培养高级创新型人才”,还有的说“培养有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技能型人才”,搞不清楚究竟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4.人才培养规格特色不鲜明

人才培养规格也是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容易被忽视的问题。人才培养规格主要说明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基本素质等,它是人才培养目标的细化和具体化,应很好地体现人才培养目标。

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人才培养规格与人才培养方案是脱节的,看不出人才培养规格是对人才培养方案的体现。对知识结构、素质结构、能力结构都是泛泛而谈,既体现不出人才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也毫无特色,放到任何专业都可以用,放到任何专业也都不可以用。

5.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

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是为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而设立的。它是最为重要的内容,也是其核心的部分。但在实际工作中,这一部分存在问题最多,也是最难以解决的。

1)课程体系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相脱节,课程体系也就是教学内容不能体现对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的达成度。如某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中均提到学生要“掌握某方面知识,但是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却没有这方面的内容。

2)课程体系中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必修课和选修课,理论课与实践课等,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甚至违背前启与后继的逻辑关系,因而也违背了科学关系。有的专业核心课程放在第二学期开设,而学科基础课程则放在第三学期开设。

3)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因人设课”或因无人而不设课的情况,这在新建本科或师资薄弱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表现尤其明显。

6.培养环节脱节

为保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实现,除了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外,还要有其他的培养环节来保障。这些培养环节主要表现为实验、实习、实训、见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参观考察、考试、学科竞赛以及大量的第二课堂活动、团学活动等。

1)培养环节没有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来设立,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有的第二课堂活动是为开展活动而开展活动。

2)有的不能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开展有效、有益的活动,对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帮助不大。

7.相近专业关系处理不恰当

从我国高校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二级教学单位大都是由几个相近的专业构建而成,而有些专业存在着很大的相似度。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更要认真研究、仔细分析。有的学院在制定近似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只是做简单的“加减法”,这个专业加几门课,那个专业减少几门课,没有认真研究分析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及其中的逻辑关系,因而也就不能科学合理地设计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环节。

三、明确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原则

(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特点

1.总体性。总体性是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对本专业一个年级从入学到毕业在校期间学习活动的总体安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般是每一个专业、每一个年级都有一套定制的总体方案。对学校而言,这一个专业的这一个年级,要把他们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及“怎样来培养”,由此要为学生提供什么样的资源条件和制度安排;对教师而言,这一届学生我们“教什么”“怎么教”“具体什么时间教”,这些都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做出了总体性的安排。对于学生而言,一进校门,一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手,就从总体上了解了读这个专业 “学什么”“怎么学”“学后做什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这种总体性,使它成为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成为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宪法”。

2.强制性。强制性是就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约性而言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所起的作用不是指导性的,而是指令性的;不是经协商而执行的,而是带有强制性的、必须执行的。这种强制性表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严肃性,因而带有“法规”的色彩。

非正常情况下、不经过必要的审批程序,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做出修改和调整,也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执行。这既是保证专业人才培养工作重要地位的需要,也是保证教学管理工作规范性的需要,更是严格坚持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需要。完不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就是失职;不能保证实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需要的资源条件,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就是失职;完不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学习任务,学生就是失职,就达不到培养的质量标准,就不能毕业。

3.稳定性。稳定性是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经确立就保持相对稳定。主要是由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规律所决定的,4年的学制就是本科人才培养的一个周期,在这一个周期内,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该是相对稳定的。也是由教学管理的特性决定的,教学管理最根本的任务就是保持教学秩序的稳定性,如果已经确立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还在频频变动,那么教师、教室、仪器设备等资源条件就很难立即适应这种变化,教师和学生也必然会无所适从,这就必然给正常的教学秩序带来混乱,从而严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不断变化的,对人才的需求也是不断变化的,因此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素质结构和能力结构必须不断适应这种变化,这就需要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适时进行合理调整。一般而论,大多数高校都是3~4年要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一次比较大的调整和修订,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高等教育发展变化的需要。

4.前瞻性。前瞻性就是超前性、预见性。有的学生本科毕业要继续深造攻读研究生,有的毕业之后可能从事非专业的工作,甚至一些研究性很强的工作,我们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定要在学生今后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提供足够广阔的空间。此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变动是非常频繁的,必须有长远的眼光,能准确地预见和洞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变动的方向,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变动的规律,使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生4年后的职业发展留下广阔的空间。

5.可操作性。可操作性是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明确具体、切实可行、便于操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既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等思想、观念上的总体要求,也有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一般性的要求,更有每一学期开设课程、培养环节的具体要求。各教学单位、各专业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要求制定出专业学期课程表,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落实到每一位教师、每一个学生。因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可操作性,保证了它的贯彻实施。

(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必须遵循一些最基本的原则。

1.培养目标定位要准确——应用型大学

如果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整个培养方案就会出现原则性错误。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

2)根据学生的层次和素质定位,本科,理论高于专科,与大专有区别。

3)根据素质和能力定位。一方面要培养他们具备就业岗位的技术能力与职业素质,另一方面要培养他们具备职业发展与迁移所具有的某一专业技术领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并尽可能在人文素质、思维方法及终身学习能力等方面打下一定的基础。

4)根据学校的情况定位。根据学校的现有条件和将来能建设的条件,不要定得太高,注重双基(基本的技能、基本的理论)。企业需要的是培养双基,看重学生的能力。

5)根据特色定位。确定你的专业特色,根据要突出的特色确定计划。

2.全面发展的原则

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原则

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建在地方,必须立足于地方,服务于地方,并在服务地方中发展自己、建功立业。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广泛开展社会调查,随着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鲜明时代特点的应用型人才。

4.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

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充分重视实践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使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紧密结合,努力把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和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根据专业特点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积极整合实验教学内容,构建不同层次的实验教学课程平台,探索实验教学新模式,创新实习、实训方式,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和完善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对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5.产学融合的原则

产学融合是应用型高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有条件的专业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主动请企事业单位共同参与制定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与企事业单位共同实施人才培养,从而进一步突出专业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并带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和技术服务。

 四、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弄清的问题

1.本专业对应哪些企业?哪些行业?

2.本专业毕生学生需要的技术能力与职业素质有哪些?

3.对应这些能力开设哪些课程(列对应表)?

4.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实训项目)有哪些?

5.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来传授这些课程?

6.需要什么实训条件.师资条件.实训室建设方案.师资建设规划?

7.专业人才用什么标准来评价?怎样评价?

五、制(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确定的工作

做好如下六项工作:

1.定专业方向

一个专业可以是单一的一个方向,也可以是多个方向,鼓励一个专业有多个方向。

2.定培养目标

定服务范围(本地区、外地)、定服务领域(产业、企业、行业)、定服务的工作岗位。

3.定人才规格标准

定学生所需的能力和支撑能力的知识、定学生要具备的基本素质等。

4.定专业特色

①特色是相比较而言的;

②对准行业本身就是特色的体现;

③与同类专业的比较特色。

5.定课程体系

①根据教学内容确定课程。

②定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

6.定培养的条件

①所需的师资条件(师资建设规划)。

②所需的实训条件(实训室建设规划)。

六、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方法.工作流程

(一)倒推法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从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出发,演绎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直至教学计划、教学大纲。

首先,要通过充分的社会调查和专家论证,对社会人才需求状况进行全面和准确的分析,提炼出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点、能力要素和职业素质,也就是专业的核心知识和能力。然后,制定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职业素质教育体系以及创新教育体系。即由所就业的岗位群确定所需核心能力,由所需能力确定教学内容和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的确定是先确定专业核心课程,再根据核心课程确定专业基础课程、公共基础课程。

(二)工作流程

工作阶段

工作步骤

社会调查

1.社会调研

2.调查结果汇总

专业研讨

3.确定本专业的定位

4.职业能力、素质分析

5.课程结构分析

6.设置课程

起草计划

7.完成专业培养方案草案

8.征求意见

修改定稿

9.反馈修改

10.计划定稿

1.课程结构构建

职业能力.素质确定后,需要完成的任务是课程门类划分、课程安排等。按职业能力和素质,分别确定相应主干课程及相应专业基础和基础课。

目前课程结构基本按以下形式构建:课程安排分为课内教学和集中实践教学。课内教学含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课内实践是指依附于理论课程设置的实验实训和技能训练等。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包括专项技能实训、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军事训练、入学教育、公益劳动、毕业教育、毕业实习等环节。

2.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应遵循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有利于教学的原则。具体设置可参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